马来西亚华文地名传奇

2013年9月20日星期五

出生显赫世家 先祖落足印逾百年 梁世桢承先启后 经商办学

梁世桢和太太林丽英
在印尼出版的英文财经杂志《环球亚洲》2013年印尼150大富豪榜中,全宝集团((Summarecon group)梁世桢(( soetjipto Nagaria)的财富在2013年估计为9.25亿美元,排名第43。而在2012年他的财富为5.55亿美元,排名第61,在短短的一年里财富增加67%,排名晋级19名,成绩非凡。

该杂志评述梁世桢的全宝集团称,该集团曾是改变雅加达和气周围地区面貌的主要力量。它在雅加达郊外发展大规模的住宅区。在勿加西,该集团兴建780间房屋,计划兴建另外3,200间房屋和6,000间公寓。该集团同时也放眼在巴厘和锡江的产业发展。

该杂志称,全宝集团的财务非常稳健,集团净利从2011年的3920亿盾激增至2012年的7978盾。梁世桢的夫人林丽英(Liliawati Rahardjo Soettipto )是印尼慈济的活动会员,为该组织作出诸多贡献。
全宝集团是梁世桢在1975年创立,开始时是从事地产建筑和发展业,他们在雅加达kelapa Gading 一片10公顷的沼泽地改造成为一个富裕的高尚地区。多年来金宝集团建立了良好的声誉,成为一家具领导地位的产业发展商,特别是在整个城镇的发展。

先祖清朝南来经商
全宝集团标志

梁世桢与1940年出生在雅加达,他的先祖在清朝嘉庆年间便从广东梅县松口来到印尼爪哇岛经商,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可说是是来自显赫的家族。梁世桢在雅加达‘八华’从小学一年级念到高中毕业,之后到万隆理工学院攻读化工课程。毕业后在父亲梁锡佑的建筑材料公司工作。

1970年初期,他开始涉足房地产业,开始时是建造专门租给外国人居住的别墅,供不应求。梁世桢回忆说:“苏哈托在1968年颁布了一项投资法令,因此很多外国的公司来印尼投资,我看准了这个商机,就打入了房地产市场。当时印尼还比较落后,适合于外商居住的房子不多,供不应求,所以我们的房地产项目非常畅旺。”

梁世桢夫妇和长子中源、次子龙源家人合影
不久后,由于政府对外国公司的一些政策改变,不少外国公司就回去了,这样一来,房地产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屋”的租售业务开始走下坡路。因此19751126日梁世桢成立了一间叫全宝的公司,就是现在的全宝集团,开始转向做小型住宅,销售对象是本地人。

全宝公司先后开发万豪新村和椰风新城,成为雅加达最繁华的卫星城市。全宝集团由于声誉卓著,曾在一天卖出180多栋别墅的记录。全宝集于与1990年上市,是印尼第一家上市的房地业公司。在80年代成为印尼五大上市的房地产公司之一。

建立品牌房屋畅销

全宝集团最成功的两个项目是椰风新城和万豪新村,当《梅州日报》记者问起这两个项目时,他说:“椰风新城总的规模有500万平方米,新城从公司成立开始陆续开发,经过30多年的发展,椰风新城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卫星城镇,社区里面集吃住玩购,功能齐全。

椰风新城现在占地550公顷,里面共建3万间房屋和1350间公寓单位,2,000家商店。新城的常住人口有近20万,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公司还拥有出租物业“椰风购物广场”,面积17万平方米、万豪购物商场面积6万平方米,另有一个占地4万平方米的俱乐部。”

至于万豪新村位于雅加达西边丹格郎县,规模1500万平方米,是椰风新城的3倍,其中全宝集团开发了三成左右。早期是由全宝集团与另一家印尼的公司(BATIKKERIS)合作开发的,它是从事印尼传统纺织行业的一间公司,是印尼纺织界的巨头,当时是由他们出地、全
宝集团出资金共同开发,双方各占50%的股份,从1994年合作至2004年分家,双方合作了10年时间。
0年时间。

梁世桢说;“从1997年开始,金融风暴对房地产业的打击很大,使万豪新村处于半停顿状态,直至2002年才开始复苏。近几年发展得比较快,全宝集团目前已销售了住房1万套左右。雅加达中上的住宅是往西部发展的,万豪新村目前已成为销售极为抢手的中高端住宅区。”

全宝集团一直比较低调,销售方式跟别人不太一样。现在的房地产商,大部分都是先造势、大量投入广告,全宝集团不是,该集团的销售方式是认真造好房子,做高品质的房子,让业主去口口相传。

在雅加达,全宝集团的房地产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口碑成为该集团最好的广告,没有造势,没有大张旗鼓地做广告,但因为品质好,房子照样卖得很疯,要排队来买。一天销售180多幢别墅的传闻不仅是真实的,而且还不是最高的,有时一天能卖200多幢。

梁世桢说:“说实话,我们以前低估了自己的潜力,到公司成立30周年的时候,我们请销售专家来对我们的品牌进行一次分析总结和整合,统一冠上“苏玛列贡(Summarecon)”的标识。我们发现,以前很多的做法都是很好的,只是没有及时进行总结。“

他说:“比如,很多人买了我们的店铺,但又没有生意经验,我们就规定:新店铺的店主在开始6个月内每天都开张营业的,我们公司就每天都给予一定的补贴,解除新业主由于生意经验不足而带来亏损的顾虑。这样一来,社区内的人气就很快旺了起来。

“又比如,我们在建住宅小区的同时,生活和商业配套功能会同步考虑,我们建出租商场,一开始都是赚不了钱的,要垫资,包括做俱乐部,都是赔钱的。但功能齐全了,居民有了运动和购物休闲的场所,给他们一个健康的环境,让买了房子的人,住在那里,就会觉得物超所值,我们的房子增值也比较快。”

在椰风新城东部,全宝集团在这片46公顷的土地开发一个成为“Grand Orchard”的高尚住宅区,它在2008年开始建设,2013年完成,里面700间中上房屋,100间商店,在这个青翠的环境里采用革新的水流系统。

全宝集团在椰风新城商业中心兴建一座11层高的办公室建筑,成为“Menara Satu”,18,800平方米,其中一半出售,一半共出租。该建筑经在2012年完成。
近两年来,全宝集团的发展都集中在椰风新城包括店屋、公寓等。

椰风新城是一个现代化的城镇
梁世桢目前是全宝集团的董事主席,他已经逐步把业务交由长子梁中源和次子梁龙源打理。

印尼著名报人李卓辉在所编著的《七代联辉梁世桢家族创业兴学风雨历程》一书中,梁世桢在序文中说:“在事业方面,我觉我一生最大的成就是能够创出一个全宝集团的制度及文化,金宝集团在后面十多年中很注意创立公司的制度及文化,公司能够快速进步及发展,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才及文化是绝对不可能的,好的人力资源能够建立起来的话,才是最根本的,有人才如果没有好的文化及制度,公司也很难壮大。这是梁世桢从商所得的珍贵经验。



梅县松口承德楼  梁氏家族出能人


梁锡佑和家人合影
广东梅县松口大力村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客家楼屋,这就是梁世桢先祖所建造的承德楼。从承德楼走出的梁映堂、梁密庵、梁锡佑,他们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对中国革命和家乡建设均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20098月梁世桢和家人回到祖籍的家乡,在接受《梅州日报》访问时,他说:“我从小就听父辈们讲我们家族的故事,感到很自豪。梅县松口大力村的承德楼,是我的曾祖父梁映堂在晚年的时候回去建造的,于1908年开始动工兴建,于1918年建成。房屋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一座三堂四横一杂屋连成一体的两层楼屋,内有48厅、18个天井、108个房间。

他说:“我的高祖父梁采臣,是松口较早来印尼爪哇岛的开拓者之一。早在清嘉庆年间,他就来到印尼巴城(今雅加达)经商。他当时创建的“南茂公司”,由于经营有方,生意兴隆,事业有成后,便寄钱回家,创办“敬斋学堂”,为祖籍地的教育事业作贡献。

提到他的曾祖父,他说:“我的曾祖父梁映堂除管理好“南茂公司”外,后来又开设了“瑞德商行”,清光绪年间曾出任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华商会会长,协办中华学堂,被荷兰东印度殖民政府委任为“甲必丹”。当时中国创办新学,要招收海外华族子弟,他得知后便发动几十名青年,由巴城亲送至南京入学,为中国维新运动培育人才,受到海内外人士的赞扬。当年丘逢甲曾给我的曾祖父写过一首诗:“祖国归航率岛民,养成豪杰共维新。他年编入文明史,此是当时领导人。”

祖父支持革命运动

梁世桢祖父名叫梁密庵,他是长子。辛亥革命期间,他带头捐资10万银元巨款,从而带领大家筹集了大笔资金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为嘉奖梁密庵的功绩,于民国元年三月向他颁发了“旌义状”。还有当时的国民党要员林森、于右任、蒋中正、何应钦、陈立夫、陈诚、戴传贤等人均对梁密庵高度赞誉。

梁世桢在回忆他的父亲时说:“我的父亲梁锡佑,也是长子。他协创印尼天声日报、自由报,协创中山中学、印华高商、华侨公学、崇德学校等,1951-1952年任中华商会会长。我的母亲叫潘淑容,出身于梅县南口“南华又庐”,那也是一座客家地区很出名的围龙屋。

承秉着先祖对“兴学重教,道德是崇”的家训,在雅加达具有百年历史的八华学校在1966年华文被禁,学校停办。2007723日,校友会总主席徐胜文等与梁世桢深谈后,梁世桢决定提供在万豪新村的3.4公顷土地,作为重建八华学校用途,今天它以成为一间具有规模的三与学校。

梁世桢回忆说:“当时我还不知道,我的曾祖父梁映堂,是1901年八华学校的20名创办人之一。因此,对于复办八华学校,使我觉得更加具有了光荣感和使命感。”

2012611日八华学校庆祝111周年,八华教育基金会主席梁世桢语重心长的说,现今社会複杂,世风日下,八华所提倡的熟读弟子规的概念,将能抗御外来负面影响,使学生们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栋樑。

八华教育基金会主席梁世桢指出,现今社会複杂,世风日下,八华所提倡的熟读弟子规的概念,将能抗御外来负面影响,使学生们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栋樑。

承德楼是梁世桢的祖映堂所见建
作为名门世家,梁世桢不忘祖训,经商致富也致力教育事业的发展,值得大加赞扬。(文/吴仲达/本文于2013年9月16日刊于印尼《讯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