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地名传奇

2010年12月13日星期一





阿克苏小学 双语教学

在阿克苏当局安排我们参观了该市的第一小学,我们在早上抵达时,2千余名
各年级学生已经列队鼓掌欢迎我们到访,并举行周会仪式,升国旗唱国歌,场面庄严。接着学生代表领导学生喊爱国口号,老师也宣誓献身教育,贯彻党国教育目标。整个仪式是爱国主义的情操。
与我们同来的世界各地华文媒体人,其中很多是近年来移居外国从事媒体工作的中国人,他们说看到这个升国旗和唱国歌的场面,感觉是很共鸣和感动。
阿克苏市第一小学创办于1934年,至今已有76年的历史,学生都是维吾尔族,实行双语教育,即维吾尔族语文及汉字汉语。维族文字是阿拉伯文的拼音字,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学习汉字。
我们自由参观了各年级学生的课室,在二年级的课室里,老师在黑板上贴上两个字,一个是“醒”,一个是“雷”,还附上汉语拼音。老师向学生解释“醒”字是由“酉”和“星”组成,“雷”字是“雨”和“田”字组成,教学方式很灵活。
五、六年级的学生汉语都讲得很流利,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希望高中毕业后能到内地大学念书,特别是到像北京或上海的大城市的大学念书。陪我们到学校参观的市政府维族干部,他的孩子便是在北京上大学,他为此感到荣耀。
在学校里,我们也参观了一间视听室,老师播放了一个短片,然后向学生发问,学生自由表达意见。
在展览室里,我们看到学生的绘画作品,内容都是他们生活中场面,充满着童趣。我较后在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看到许多来自全国的儿童绘画作品,不知其中有没有来自阿克苏市第一小学的学生作品。
中国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致力推动教育,培养少数民族的优秀人才,好像我们在乌鲁木齐,吐鲁番、喀什和阿克苏所见到的维族领导都是优秀的人才。
该小学是全日制的小学,老师106名,共开38个班级,是一间设备齐全的小学,
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图1:阿克苏市第一小学的主楼外观。
图2:课室里的维族学生。
图3;, 汉语老师教课的情形。
图4:双语的教学工具。

2010年12月5日星期日



《新疆见闻》11
塞外江南阿克苏
9月6日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代表乘坐火车到新疆中部的阿克苏,火车上有卧铺,我的厢房里有五张卧铺,左二右三。我的卧铺是在右边最高的一张,只能卧下,不能坐直。于是只好下来和其他人聊天。
我们从乌鲁木齐来喀什时,只收拾简单行李带来,大的行李是留在乌鲁木齐酒店,但一些女士们还是把整个行李运来,所以火车厢走道上都塞满了行李箱。火车抵达阿克苏车站时,只停留15分钟,大家都赶紧协助吧这些行李卸下车。
经过六小时的路程,抵达了新疆中部有“塞外江南”之称的阿克苏。当地政府早已派了数辆专车在火车站迎接我们,可见当地政府办事的周到。
这个人口有58万人的城市的确是城区内外林水环绕,绿荫葱翠,鸟语花香。城市的森林覆盖率达40.04%,绿化工作做得十分成功。阿克苏在维吾尔语是“白水城”之意。

大规模植树造林

较后我们才知道阿克苏是地处在戈壁大沙漠,一旦风起沙来的时候,遮天蔽日。自1986年起,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24年来当地军民总共种植了12万余亩的树林,在戈壁沙漠上建成了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两公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阿克苏的环境,还被联合国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列为“全球500佳境之一”。
我们参观了在阿克苏北部的一个“柯柯牙绿化工程”,在这里当地居民义务植树,16年来已完成人工造林0.32万公顷,共栽种了289.7万株各类林木。
我们抵达“柯柯牙绿化工程”纪念馆时,还品赏了当地著名的红富士苹果、香梨、甜瓜。阿克苏也是著名的“瓜果之乡”。
在回返阿克苏的途中,我们特地在一块保存原状的荒漠停留,这就是未造林植树之前的土地就是这个面貌(见附图)。在这种沙石的土地上植树真是谈何容易,但当地的军民能创造出奇迹,说明了人定胜天的说法。
在回程途中,我们也停留在一家种植枣树的汉人农家参观,这个农家种植10亩的枣树,我们问他一年的收入有多少,他回答说有人民币十多万,看来这是小康之家了。
图1:笔者和来自美国的徐崇民(左)在参观“柯柯牙绿化工程”纪念馆时,品尝当地著名的红富士苹果。
图2:这就是阿克苏地带未绿化前的土地原貌。

2010年11月26日星期五




《新疆见闻》10


泡脚点滴 考试加分


抵达喀什的当晚,我们几位团友到街上逛逛,街上有很多饮食档,我最欣赏的就是这些档口的烤肉火炭槽和煮热水的铁壶是连在一起,利用烤肉的火炭来煮热水,一举两得。不像印尼或马来西亚的沙爹火炭槽,只是用来烤肉串而已。在街边的烤肉档当然少不了羊肉串,不过这些羊肉串比之我们在餐馆所吃的要短的多。此外还有烧鱼,烧鸡等。


我们看到很多食客吃羊肉串时配啤酒,啤酒在中国比矿泉水还便宜,人们当然喝啤酒啦。我们拿起相机拍照时,这些档口的档主都乐意让我们拍照。


不过泰国来的团友陈琳却遇到不愉快的事,她们步回酒店时,经过一家饮食档时被阻拦住,硬要他们坐下来吃东西,她们说已经吃饱了,档子的人还是不让她们离开,结果搞了一阵才脱身。


次日我们到喀什市中心参观一座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艾提尕(音:ga)尔清真寺。该寺有礼拜堂、教经堂、门楼、水池和其他附属建筑物组成。寺门黄砖切成,是典型的伊斯兰的建筑风格。在寺外的台阶宽广,可容万人一起做祈祷。


次晚我和来自印尼的林超年,美国的徐崇民,文莱的沈宗祥到一家泡脚店去泡脚,80分钟收费60人民币。


帮我泡脚的是一位来自青海的姑娘,我问她是汉人吗?她说是土族。土族与土家族是完全不同的少数民族,土族带蒙古人的血统。相信是青海没有就业机会,她才会跑到老远的喀什来谋生。在一旁的一位汉族姑娘问她:“那你们考试有加分吗?”她回答说:“有二十分。


原来在中国的少数民族政府为不是他们落在汉人之后,所以在考卷上有加分。




喀什是经济特区


中国政府现在已列喀什为经济特区,获得沿海的深圳,广州和山东三城市对口的支持。当地领导对前景信心十足,并强调喀什的未来将比“深圳更深圳”。前来喀什投资的土地是零收费,也就是投资建厂的土地是免费的。


我们也参观了当地开发的大片工业区,其中有来自新加坡的金龙鱼食油加工厂,这是马来西亚大富豪郭鹤年的嘉里集团的投资。金龙鱼食油在南疆设厂,相信目光是放在中亚和南亚的伊斯兰国家市场。


喀什的目标是发展成为农业产品加工业,建材加工业,清真食品加工业及石油加工业。喀什大巴扎也是我们参观的一个地点,这是一个庞大的综合性市场,里面一如印尼或马来西亚的巴刹一样,所不同的是除集日用百货,鲜果蔬菜等之外,这里也有驴马、牛羊,民族手工艺,纺织品及成衣等,应有尽有。


图1:在喀什街头的烧烤档。


图2:喀什的街景,充满伊斯兰风情。

2010年11月23日星期二




《新疆见闻》9




喀什葛尔 不同感受


在未来到喀什之前的几个月,我在雅加达草埔的商店买了一个中国歌唱家戴玉强的唱碟“喀什葛尔女郎”,这首歌的歌词这么唱道:“喀什葛尔女郎,你的金发飞扬,你的耳环闪亮,你的身材就像路边的那棵白杨树……”


真没想到有朝一日,我竟然来到了喀什葛尔,哦,路边所种植的都是白杨树。姑娘的身材像白杨树吗?用白杨树形容姑娘,大概是指高而挺直及健美的吧!


在新疆北部度过了几天,我们一行人被安排乘坐飞机来到了南部的城市喀什葛尔。这个地区分别和三个国家为邻,即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是中国边界贸易的一个重要口岸。


喀什给人的感受格外不同,充满着伊斯兰风情。这里维吾尔族人占了90%,汉人只有8%。我们住的酒店就在大街上,街道宽阔,人行道也同样宽阔,晚上行人道上边有许多维族人摆设的食物档。
高台民居如迷宫


到喀什就必须到高台民居去参观,这是当地的老城区,建在黄土高崖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进入这个地方就如像进入一个迷宫一样,如果不是有导游带路,你就会迷失在迷宫里。


高台民居住有600多户人家,人口2400多人,建筑物密密麻麻,高矮不一,路小弯曲,居民从事各种行业,如土陶制器、绣花帽、刀具制作、皮革加工、纺织、铁匠、缝纫等行业。市政府为居民提供了基本的设备,如卫生设备和水电。


许多民居也在家里开设售卖手工艺品的小商店,欢迎游客进来参观,其中一间还让我们戴上维族的小帽,手持他们的乐器拍照。


由于这里属于地震地带,高台民居属于不安全的地方,加上小巷窄小,一旦发生火患,救火车是不可能进来。


于是市政府正在游说居民搬迁到新的地点,一切建筑可以按照原来的设计。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而也有人反对变迁,因为这是历史的古迹,不能毁掉。


当地维族领导也带领我们参观了迁居到新地点的民居,房屋设计依居民的建议,具伊斯兰艺术风格,建筑可承担8级的地震。


晚上当地政府在一间维族餐馆宴请我们一行人,一些团友问餐馆人员洗手间何在,结果她把他们带到厨房,原来当地维族人多数是不懂汉语的。


图1 :笔者在高台民居的房屋里,头戴小帽,手持乐器留影。


图2 :这是高台民居的小巷,宛如迷宫。

2010年11月22日星期一




《新疆见闻》8




石河子 令人荡气回肠


在吐鲁番我们参观了一个叫石河子的地方,这个城市有一番令人动听的故事。


1949年中共控制整个大陆后,在1950年派遣20万大军进入新疆,其中一支有十万人吧,到达石河子这个地方,他们没有强占民地,因此驻扎在这块只见砂石,不见寸草的沙漠地带。


率领这支八师的王震将军鉴于战争已经结束,因此兵团转向开垦和建设,于是拉动了“军垦第一犁”,用简陋的配备,赤手空拳,用血汗交织,用智慧把沙漠变成绿洲,把石河子建成一个全新的绿化城市。


在军垦博物院,我们见到当年可歌可泣的故事,从历史图片,文物等展现了在半个世纪的奋斗中,兵团儿女用他们青春、热血和生命创造出奇迹。其中一幅巨画,绘出当年的动人场景,只可惜不准拍照。


八万女青年入疆


十万的兵团几乎都是男人,没有女性要怎么建立家园?于是政府号召女青年入新疆,结果有八万女青年为了国家的建设,响应来到了新疆。通过安排,他们和这些军人结婚。


当时物资非常缺乏,结婚的新人,他们的洞房其实就是一间简陋的草房而已。而且只能在洞房度过一夜,次日就要回到各自的单位从事生产,当年的艰苦生活可以想见。


今天在石河子的居民都是这些兵团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在军垦博物院的年轻女讲解员便是第三代的。石河子地区的人口有63万,其中汉人占了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5.9%。


整个地区的耕地290万亩,1300家公交建商企业。


我们在石河子参观了种植棉花的园地,这里生产的棉花以“银力”为品牌畅销国内外,几乎全部是机械化操作。


石河子先后荣膺联合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奖状。


图1:笔者在石河子的军垦纪念碑留影。


图2:军垦博物院内展示女青年与战士结婚的洞房。

2010年11月19日星期五


《新疆见闻》7


交河古城 令人遐想

在吐鲁番我们到交河故城参观时大约是下午两点,灼热的太阳当头,热得你不想走上黄土高台看个究竟。这个古城已有3千多年的历史,地点是在距离吐鲁番以西10公里一座高39米岛形的地台上,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所以成为交河。

根据资料,这个古城是古代西域车前国的国都。现存的遗址是唐代的建筑群落。在当时,这座城市有700住户,人口有6千人。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过“征夫戍边交河北,万里交河水北流”这样的诗句,可见当时的交河是一个军事重镇。

在元代察哈台时期,吐鲁番一代由于战乱不停,交河城被战火所毁,最终被遗弃。

我和来自文莱的沈宗祥顶着灼肤的热太阳快步走入故城,宗祥在文莱有一个中文的网站,因此他不停的拍照,准备供网站所用。在团中的一些团友,大概怕热,只站在城外观望。在烈日之下的土城,有一条中央大道,两边则是房屋,官署衙门等,北端有一座大佛塔。
一大奇迹

这些房屋都是挖掘黄土建成,最高的建筑有三层楼。有些建筑是往地下挖掘,建筑的外墙都是黄泥筑成。在吐鲁番这一带的房屋,至今有些仍然是用黄泥混合草类纤维筑成,或者是在砖墙之外,覆上黄泥参以草类纤维的泥墙。

吐鲁番由于干燥少雨,所以故城历经几千年的风霜,仍未变成废墟,实在是一大奇迹。这个黄土地带,由于绝对的干燥,所以考古学家在古墓里发现了许多数千年前的干尸。

吐鲁番当局在故城的大道上搭上木板桥,一来方便游客沿路行走,而来可以保存黄泥地不会被破坏。日本曾出资协助发掘和保存交河故城,所以日本人对这个地方有奇特的爱好。

我们到达观光时,就发现有不少日本游客。

沈宗祥在回程时,他另取道时,还遇见了在四处摄影的一位日本女郎单独来这里观光。

交河故城已被联合国列为人类文化遗产,走入这个黄得艳目的土城,尽管烈阳高挂,但仍然让人有太多的遐想,这个一度是繁华的城市,如果不是因战争的破坏,最后也会因水源干沽被放弃吧!

图:笔者在交河故城所摄。

《新疆见闻》6


火焰山 大开眼界

来到吐鲁番不到火焰山看个究竟,将是一个遗憾。读《西游记》最令人感到兴趣的地方就是火焰山,书中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悟空第一次从铁扇公主那里弄到芭蕉扇,但没有咒语,到了火焰山举扇尽力一搧,结果不只没有灭火,反而是火光腾起;再一搧,更是百倍;又一搧,火势足有千丈之高,把老孙的两股毫毛烧尽。悟空大惊,叫唐僧快逃。

后来悟空几经波折才得到秘诀,将扇子一搧,果然火焰山平平息焰;又一搧只闻得习习潇潇,清风微动;到了第三搧,漫天云漠漠,细雨落霏霏。接着老孙又连搧了四十九搧,那山上大雨旋至,灭除火种,师徒于是安然过山。悟空也把扇子归还给铁扇公主。

据介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火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书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 山长100多公里,童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


中国最热的地方

我们抵达火焰山时,是中午时分。我们先进入在地下室的展览馆,参观展出的文物及听取馆员讲述火焰山的历史。在馆外有一支栓马桩,据称是当年唐僧路过此处时栓马,远处一片平顶的山坡,则是唐僧上马的踏脚石。

展览馆外有一支全世界最大的温度计,当时的温度是36度,还好当天天气不会像火烤那么热。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8度,地表最高温度高达摄氏70度以上,沙窝里可烤熟鸡蛋。

展览馆的地窖有一道土墙,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过。当我们要听取讲解员讲它的历史时,另一团人在他们的讲解员带进来,不理我们的讲解员在讲话,他用扩音筒大声讲解,两个讲解员大声斗讲吵成一团,来自日本的团友大表不满,大喝一声,那团的讲解员才悻悻然离开。

在土墙的一侧,可以看到有一个水井,可见在几百或几千年前,这里地下曾经有过水源。所以当年唐三藏途经这里到印度时,应该是有水可喝的。现在这个地方每年的雨水只有16毫米,干旱到极点。

完成一桩心愿

步出地下展览馆,平台山有西游记里唐僧和三名徒弟的塑像,还有铁扇公主手持大芭蕉扇,牛魔王骑在壁水金睛兽身上。

这里是供游客观光地方,可以远眺火焰山。火焰山的地面都是粗砂石岩,地面干燥,真的是寸草难生。远望山体沟壑林立,曲折雄浑,颜色呈黄褐,有些岩石还闪闪有光,天上一片蔚蓝,没有一丝云朵,更没有见到有飞鸟的踪迹。

平台上有维族人带了几匹骆驼和骡车在那里供游客骑坐,还有几位维族姑娘等待游客拍照。有些团友雇了维族人的骡车,前往山脚一游;有些人骑上骆驼,但骆驼背上没有坐垫,他们坐上去,骆驼一走一拐,他们的臀部便吃不消,只有坐在骆驼背拍个照便算了。

在平台上维族人还备有滑翔机让游客乘坐,滑翔机从斜坡滑下去然后起飞,可以俯瞰火焰山的真貌。当然要乘坐的话要付一笔费用。

看到了火焰山,可以说是完成了一桩心愿,在那里逗留了一个多小时,来自文莱的团友沈宗祥帮我拍了好多珍贵的照片,真要感谢他,因为我的相机电池已经用尽。


图:笔者在火焰山的唐三藏师徒的塑像前留影。(沈宗祥摄)  

2010年11月18日星期四


《新疆见闻》 5


葡萄沟--吐鲁番的桃花源


在吐鲁番我们参观了葡萄沟,这是‘火洲’吐鲁番的桃花源,里面草木繁茂,河水长流不息,葡萄藤蔓层层叠叠,绿意葱葱,凉风习习。葡萄沟在吐鲁番县城东北角,是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现在成为旅游胜地。

我们乘坐的大巴士,从葡萄沟的大门进入,只见葡萄架上挂满了葡萄,令人垂涎欲滴。除了在葡萄沟的景点拍摄照片,此行是要在这里的一间名为瀑布餐馆的地方用午餐。

巴士在虽然在狭窄但维修完好的道路行驶,但到了其中的一段路,由于路上的树木过矮,巴士无法穿过,我们只好下车步行,其实在步行中更能领略葡萄沟的美景。

在沿路的左边,从雪山流下来的清澈河水,奔腾而下,隆隆有声,河渠是用鹅卵石和水泥板砌成,这条河水灌溉整个葡萄沟。右边可以看到村舍农家点点,炊烟袅袅。


大自然的杰作


走了约半句钟,到达了瀑布餐馆,果然看到瀑布山泉贯穿其间,凉快无比。午餐是典型的维吾尔餐,羊肉串、手抓饭、烤包子、炒面等,当然还有吃不完的葡萄。

待吃完了午餐,在归途时,还见到公安人员在剧树干。当时奇迹地下了几滴雨点,虽然只是几滴,但在吐鲁番这是少见的。

据维族导游姑娘说,葡萄沟生种植13个品种的葡萄,特别是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其含糖量高达20-24%,超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用无核白鲜葡萄晾制的葡萄干,含糖量高达60%,被人们视为葡萄中的珍品。

吐鲁番在新疆四个有名的水果之乡中独居榜首!4月底葡萄熟了,到了8月,葡萄就可多了,满街都是在卖葡萄,在葡萄沟的小店售卖各种各样的葡萄干,有红、有黄、有绿色的。

这些葡萄干都是晾干的,没有防腐剂。同行的团友买了大包小包的,我担心行李过重,就不买了。

吐鲁番的夏天可是出了名的热,8月基本上每天的气温都在42℃以上,在火焰山的地面温度甚至可以达到80至90℃,故有“沙窝里煮鸡蛋之称”。而葡萄沟却是沙漠中避暑胜地,可说是大自然的杰作。

图:笔者在葡萄沟的瀑布餐馆留影。

2010年11月17日星期三


《新疆见闻》4


新疆的大巴扎


新疆每一个城市和乡镇都有一个大巴扎,“巴扎”,系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乌鲁木齐的国际大巴扎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建筑以棕色为主调,占地面积398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它是乌鲁木齐作为少数民族城市的景观建筑,也是乌鲁木齐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这座大巴扎就像是一座购物中心,里面的维吾尔族人的商店售卖新疆各地的枣子,葡萄干,药材等,还有就是丝绸,丝巾.皮革制品,地毯等,比较特色的是刀子的专卖店,售卖各种各样设计精美的刀子。在建筑物附近我还看到一家法国的‘家乐福’超级市场。


乌鲁木齐的国际大巴扎里面有大巴扎宴会厅、大巴扎美食广场、大巴扎欢乐广场和室外表演广场。其中新疆第一观光塔高80米;里面也有一座观光伊斯兰清真寺‘1个露天大型舞台。 这个大巴扎的地点号称“西域第一街”的阳光步行街,在街上可以看到许多来自中亚的商人,这里的商店看来多数都是做批发生意的。


此外,这里也是旅客必到之地一位同行来自巴西的媒体人在刀郎的商店选购了一支精美的小刀,后来发现小刀不能带上出国的飞机,他只好把小刀赠送给陪我们观光的国侨办的维族女职员。


售卖刀子专卖店的招牌都是写着“刀郎XXX”。这大概是各家的刀子各有各的品牌。来自美国华盛顿《亚美新闻》采访主任的徐崇民退休教授,在一家商店看上一具小型的望远镜,维族老板开价人民币600元,徐老生生嫌贵不买。当他走出商店时,那维族人从店里追了出来,结果在街上以200元成交。


在南疆的喀什,它的大巴扎则是本地化的,在一座类似购物中心的大建筑物里,有点像雅加达草埔的Gedung Chandra一样,但规模大的多,在建筑物都是售卖各种各样的食品,里面则应有尽有,都是维族人经营的,我在一间商店选购丝巾时,发现埃及入口的金字塔及人面狮身设计的丝巾,太漂亮了,满怀高兴的买了一件,售价人民币60元。


图: 这是乌鲁木齐的国际大巴扎夜景辉煌,建筑物充满了伊斯兰的色彩。

2010年11月16日星期二




《新疆见闻》3




在葡萄架下用餐 别具风味


在新疆的吐鲁番有一天的中午,我们的午餐就在一家维吾尔族农庄的葡萄架下,席地而坐用餐,这一餐是道地的维族餐。
第一道的是“馕”(nang),馕是吐鲁番维吾尔族日常主要的食品,是用面粉烤制的大饼,有些像意大利人的pizza,我们吃的是加上洋油, 吃起来香酥可口。 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


维吾尔族人有句话说:“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可以一日无馕。”可见它对维族人多么的重要。




据考证,“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细亚各国。维吾尔族原先把馕叫做“艾买克”,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




我们一人撕一片馕来吃,香喷喷的非常可口,接下来是“手抓饭”。所谓手抓饭,就像海南鸡饭一样,不过它是用羊油煮成的。维族人像印尼的回教徒一样,是用右手抓饭来吃,故名“守抓饭”,我怕油腻,只吃了少许。接下来有炒牛肉,羊肉汤等,其他菜色,也都用羊肉佐料。


羊肉串香味诱人


最后一道是每餐必有的羊肉串,洋肉串一如印尼、星马的“沙爹”,一支样羊肉串大约是30公分,香味诱人,尽管肚子已经饱胀,还是把整串羊肉吃完。每一餐的甜品都是葡萄、哈密瓜、西瓜。我们抵新疆时,这是哈密瓜、西瓜等盛产的时候。




在餐后,戴着小花帽农庄主人与导游小姐两人,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维族音乐带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细听之下,又有些像印尼的Dangdut 音乐。




农庄的房子跟其他维族人的屋子一样,墙壁都是黄泥參杂草敷成,房子的地板也是黄泥地,床则摆在葡萄架下,吐鲁番常年不雨,天气炎热,号称为“火洲”,所以大多数家庭都把床摆在户外,晚上露天而卧。




维族的土房子。屋顶都是平的。开始时我感到纳罕,因为屋顶是平的,房子岂不是很热。原来他们的屋顶别用途,比如草木枯枝,作为生火用途。晚上,我们到市区去逛,街边小贩所卖的也都羊肉串。我看维族人在小贩档口吃羊肉串和啤酒。在中国,啤酒价格比矿泉水便宜,人们当然是喝啤酒多过喝矿泉水。
图片1: 这就是维吾尔族人的主食“馕”。


图片2:海外媒体人在葡萄架下左起为印尼呼声月刊总编辑林超平,菲律宾世界日报主笔侯培水,笔者,文莱易华网沈宗祥,泰国联合日报侨团新闻主任陈琳。

2010年11月14日星期日

新疆姑娘好漂亮


《新疆见闻》1


新疆姑娘好漂亮!
好多年前,我就认识了以一位来自新疆,后来移居澳洲的画家姚迪雄,那时候他来吉隆坡人地生疏,我介绍了一家画廊给他认识,并成功的举行了一个画展。
他的家乡在伊犁,他的父亲当年是国民党派驻新疆的部队,后来留了下来,还和一位白俄姑娘结了婚,所以姚迪雄是一名混血儿,外表看来像是个洋人。伊犁是天马的故乡,姚迪雄从小就在马背长大,所以他的马画的极好,特别是飞奔中的马画得最出色。
中国画家画马最出色的应该是徐悲鸿,但徐悲鸿不会骑马。台湾当年一位叶醉白的将军,他的万马奔腾画得极好,但我还是觉得姚迪雄的马画得最传神。

楚楚可人


那时候我问他,新疆姑娘漂亮吗?他说维吾尔族姑娘好漂亮,水汪汪的眼睛,有些的眼球还是蓝色的,高挺的鼻子,楚楚可人,听得我很神往。
想不到我真的来到了新疆,抵达乌鲁木齐时,好像没看到漂亮的维族姑娘。次日我们去参加乌鲁木齐的交易会开幕时,看到了好多漂亮的姑娘,在喀什的展览馆,看到一位南疆的维族美女,可以用惊艳两个自来形容,赶快拿出相机跟她排了照,同行的朋友也都争着跟她合照。
我问她会说汉语吗?她用甜美的笑语说:“会啊!”。
原来会展场上有好多的美女,新疆有47个不同的民族,每一个民族的姑娘格有格的特色。好像哈萨克姑娘,脸孔就接近蒙古人。
在南疆的阿克苏,我们参观当地一家小学,几位维族女老师也挺漂亮的,汉语说的很标准。一问之下原来已经结了婚,丈夫也是维族人。我问她夫妻在家里讲什么语言,她说是汉语,跟孩子也说汉语,看来已经是汉化了。
在新疆最后一站是去天池观光,在天池附近一个小镇,我们几位同行的媒体人坐在一间小餐馆喝啤酒吃羊肉串,一位维族小姑娘闻歌起舞,待她跳完舞,我们跟他拍照。小姑娘很可爱,外表看来就像小洋妹。
尽管维族姑娘这么动人,但新疆的汉人与维族人通婚极少,宗教是一个最大的因素吧!
图片:这位维族美女,让笔者有惊艳之感。

2010年11月13日星期六

维族商贩卖玉器


《新疆见闻》 2


维族商贩卖玉器

新疆因地处丝绸之路这条中西贸易通道的中段,特别是维吾尔人具有重商、崇商、经商的传统。所以维吾尔族人都是精明的商人。在大巴扎里的商店多数是维族人经营,当我们经过他们的商店时,他们都会招呼我们进去参观。不过如果不买,最好不要文价钱。

在大巴扎外面,很多维族商贩拿着所谓和田玉叫卖,如果你无意买最好也不要看,更不要动手去摸,你一摸就糟了,他会缠住你不放,甚至搞到大声叫骂,逼到你买为止。


在乌鲁木齐的大巴扎的路上,一位来自日本的同行,就摸了一摸维族商贩手上的一块玉,开价人民币1千200元,这位同行不想买,那商贩逼他出价。结果争吵了好久,那维族商贩脸红耳赤得说,你看了我的东西不买,就是没给面子,说着用手拍拍他的脸颊,表情十足。


日本同行拿他没办法,只好出价人民币50元,结果成交收场。那维族人走开时,不知他心中是否一乐。来自美国华盛顿的徐老先生说,如果出价30元,那人也会卖。


在喀什大巴扎外面,一位手上拿了许多玉器叫卖,同行的几位来自加拿大和欧洲的女性媒体人看了有购兴,这位商贩开出天价,她们则杀价,价钱杀得太低吧,那商贩大声说;“你们没给我脸!”。

这跟乌鲁木齐那位商贩一样,原来他们做生意也要讲脸皮。

这几位女媒体人倒也跟这位商贩买了一些玉器,认为价格很便宜。当然啦,用加元或欧元折算,当然是便宜的。

记得有一年在云南昆明,在一家缅甸华人开设的玉石店,那老板知道我们是报界的,他拿出一块翡翠色的玉,说价格是八千人民币,他要其中一位团友出价,他说你出多少价我都买给你,大家交个朋友。

这位团友不出价,因为不知道接下去他还有什么花样。在缅甸据说有赌玉的习惯,就是你敢出价,我就卖,似乎是赌豪气。在新疆跟街上的商贩买玉器,其实也是在“赌”,说不定竟然买到良玉,或者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已。


图片:笔者在2010年9月1日乌鲁木齐的乌洽会外所摄

2010年11月12日星期五

化荒漠为绿洲 新疆再造神奇

"文化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新疆行"

化荒漠为绿洲 新疆再造神奇

文/吴仲达

前言
中国对外交流协会不久前在北京举办了“第六期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参加者有来自21个国家的42名华文媒体人,在课程结束后全体学员参加了“文化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新疆行”,以让海外华文媒体了解新疆的实况及其发展。本报编务顾问吴仲达受邀参加了这项活动。以下为吴君的新疆行报道。

-在几个星期以前,我还在卡拉OK高唱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是留在乌鲁木齐难舍的情结......",完全没有想到我竟然会来到了这个遥远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遥远边疆之地。

带着热切的心情,乌鲁木齐以酷热的、39度的艳阳迎来全球21个国家的42名华文媒体人。我们是于8月28、29日在北京参加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的“第六期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之后,再继续这个“文化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新疆行”的旅程。

9月1日 优美的牧场--

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是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我们以为她会是一个带有浓厚边疆民族建筑风格的城市,但去没有,这是一座跟中国其他大城市一样,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林立,街道宽阔整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库热亚.买合苏提较后在会见媒体时承认这一点,他说省府已经关注到,将来将会重视规划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乌鲁木齐全市人口有231.3万人,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等47个民族,一般上通行汉语。

早在2000年多前这里就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乌鲁木齐东有吐哈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北有准东油田,西有克拉玛依油田。地下煤炭储存量达百亿吨以上,素有‘油海上的煤田’之称。其富庶可以想见,新疆未来五年至十年间要做跨越式发展,并非虚言。在抵达乌鲁木齐的

次日(9月1日),一团人参加了中国新疆乌鲁木齐经济贸易洽谈会暨参观乌洽会展馆。乌洽会一如广州的交易会一样,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交易会,已经举办了19届,从1992年到2009年的洽谈会中,对外贸易成交额达201.9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累计成交66亿美元,国内经贸总成交大3723.37美元。

这一届的洽谈会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客商参会参展,参展企业有1千家以上。在会展场上可以看到许多来自中亚国家的商家洽商,他们的脸孔看似西方人,但又有东方人的风貌。此外还有许多来自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商人。

在参展会上,我看到有两个来自马来西亚吉兰丹州的展台,吉兰丹州是当地回教党执政的州政府,可能因为如此,所以会来到这里参展。其实印尼的厂家如果前来参展,可能有助于把他们的清真产品打入中亚的伊斯兰国家的13亿人口的市场。

我和一些团友在会展中买了一些哈密枣,形状圆如乒乓,一公斤人民币160元,新疆盛产各种产枣子,枣子是穆斯林在禁食节中重要食品,在印尼和星马,穆斯林禁食月中所吃的枣子多是来自中东国家,新疆枣子有不同口味,如能出口到东南亚国家,相信必有销路,因为华人也会爱吃这种枣子。

新疆全年日照时间平均2600-3500小时,到晚上九点,依然如同白昼,不像热带地方,到傍晚时分太阳便下山了,所以新疆得天独厚,所生产的各种水果如西瓜、哈密瓜、杏子、桃子和葡萄等都甜如蜜。

新疆的未来 跨越式发展

在当天下午,一行人采访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库热亚.买合苏提,他首先他到乌洽会今年是最后的一届,明年将升格为中国亚欧博览会,成为国家级的滑动。

这位领导人向我们讲述新疆的概况。新疆面积166万平方多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相等于三个法国的国土面积,边界线长达5600多公里,是中国边界线最长的省区,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暨印度等八个国家接壤。新疆总人口近2千200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占了60.7%,在少数民族中,又以维吾尔族占多数。他说,中央在今年五月经决定在未来五年十年新疆将以跨越式的发展,也就是不同常规的发展。

中央经决定中国十九个省对口支援新疆,也就是规定这些省必须每年拨出总收入的0.3到0.6%的资金来支援新疆的发展,这些发展包括基建,医药,教育等方面。他说,新疆需要劳动力密集的工业,因此新疆将开发两个大规模的纺织城,一个在石河子,一个在阿克苏。

新疆的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这些都是优质的棉花,这是纺织的原料。他也提到中央也将在新疆开辟两个经济特区,其中一个是在喀什,喀什是新疆最早对外开放的岸口。这两个经济特区的发展将会比深圳更好更快。热提亚.买和苏提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位充满干劲的领导人,汉语说得很棒。

当团友提出去年的新疆冲突事件,他说,参与骚乱的都是年龄十多岁到30多岁的无业者,因此他认为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当务之急。新疆的安定是毫无问题的。他说中央也认定新疆安定关系到全国就安定,因此确保新疆的稳定,打击分裂主义的活动,也成为自治区政府的要务之一。当天晚上,我们一行到当地的剧院欣赏了充满动感和扣人心弦的新疆歌舞的演出,步出剧院时,余音绕梁,久久不能忘怀。


9月2日 凝固了的火--吐鲁番

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就学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这首歌,9月2日,一行人乘车到吐鲁番观光,在途中经过达坂城,但没有时间转入观光,颇觉遗憾吐鲁番盆地原是一片古海,由于自然伟力的塑造,成为中国地貌最为独特的地方,在这块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4000多平方公里低于海面,艾丁湖更低于海平面-155米,是除海外的世界第二低地。

吐鲁番属典型大陆行干旱荒漠气候,也是名副其实的热土。这里夏季的最高气温增大到49.6度。我们抵达吐鲁番是温度是39度,阳光晒到皮肤时可以感觉到灼热,清代著名诗人肖雄:“自四月底始,日光如火,风吹如炮烙。”其热的程度可以想见。而冬天最冷可达到零下18度。

尽管天气如此之热,吐鲁番却是世界的旅游名城,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前来观光。吐鲁番地区人口有60万人以维族为主,少数民族占人口77.1%,汉族占22.9%。吐鲁番历史历史悠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唐代高僧唐三藏道印度取经便经过这里。

旅游资源分丰富,据全疆第一。吐鲁番干燥少雨,那天我们抵达是竟然下了几滴小雨,可说是奇迹。该地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为3200小时,所以这里生产葡萄、哈密瓜、长绒棉等,反季节蔬菜等经济农作物,是新疆著名的瓜果之乡。在这么干旱的地带如何种植瓜果?新疆天业集团开发了一种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这种技术是沿著植物旁铺设小水管,水管上有小洞口,小洞口按时滴水。

我们参观的一片长绒棉田,便有这种设备。这里棉田全是用机械栽种,机械收成。新疆棉花年总产量达252.74万吨,占中国总产量的39.5%。这种节水灌溉技术设置对种植瓜果非常重要,因为瓜果有成长期,发育期,如果在发育期得不到充足水份,便发育不全,果实变小。有了这天技术,瓜果收成量大增。农民不必像过去一样要靠天吃饭。

我们参观了坎儿井乐园,坎儿井至今已有2000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项在地下引水的伟大工程,与长城、京杭大运河相比美,是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这是中国古代农民不用任何动力引出地下水作为灌溉饮水的用途。坎儿井是由暗渠、竖井、明渠、捞灞(蓄水池)组成,它的主体是深藏在地表下份积水段和输水段。全疆坎儿井最高峰时1784条,暗渠总长度为5272公里,竖井总数为172,367眼,年出水量8.58亿立方米。

现在的坎儿井还有617条,其中吐鲁番的坎儿井有404条。坎儿井是吐鲁番人民的“母亲河“,生命之泉”。这些坎儿井刚好分布在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包括伊朗、土库曼斯坦。这种技术源自何方?众说不一,最可能的便是来自吐鲁番的农民。

交河故城 遗址完整

我们也参观了交河故城,交河古城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城市,也是中国保存2000多年的、最完整的都市遗址。这是一座用泥土修建的城市。想当年,这里客商云集,熙攘往来,市面一片繁荣,城市两旁有河水川流不息。曾何几时繁荣不再,莫非是河水干涸了?

故城处在光秃秃的山头上,林立着古代遗留下来黄土建筑,我和来自文莱的沈宗祥快步步入城区,热辣辣的阳光顶在头上,眼睛所见都是一片黄土,黄土所兴建的建筑已是断墙残瓦。如果是在多雨的热带,这些城墙早给雨水冲垮了。

午餐后,一行人参观一个农业基地,这里有两座庞大的蔬菜水栽育苗室,是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所培育的蔬菜育苗售卖给农民(每颗人民币两角半),农民也是用温室栽种法,他们只需负责种植及管理,收成后售回给合作社,政府为农民的设想如此的周到。

吐鲁番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孙建新就在育苗室外会见了媒体代表,他简述了吐鲁番的历史与现状。他说吐鲁番共有50万亩葡萄园,年产葡萄干15,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5%。吐鲁番每年的用水达12.56万立方米,90%的水是用在农业。

现在开始搞节水农业,所节省的水将会用于工业。吐鲁番的风力资源也非常丰富,在达坂城地区已安装了上千架的发电巨型“风扇”,目前已经开始发电。这里的风力之大,曾经吹翻行驶中的火车,可见风力之猛。

记者问及当地的人均收入,他说2009年城市人均收入为11,400人民币,农村为5,075元,人均收入仍低。不过政府致力在提高人均收入,希望大家在五年以后再来,情况肯定改变。

孙建新是一位说话锵锵有力,脚踏实地的地方领导人,是当地的第二代汉人。图片:kan er jing :这是供游客参观的坎儿井的明渠,仍流动清洁的可应用的水。

9月3日 火焰山飞鸟匿迹

在早餐后,一行人乘车回返乌鲁木齐,途中将参观著名的火焰山。话说唐三藏到西天取经路径火焰山,遇见一名老者,询问火焰山的详情,老者道:“西方却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却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周围寸草不生,如过得山,就是铜盖脑,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三藏闻言,大惊失色,不敢再问…。《西游记》中师徒三人便遭遇这一段对话,从而引出铁扇公主,牛魔王及三借芭蕉扇的精彩故事。

火焰山长100多公里,最宽处是10公里,海拔500米,看到真正的火焰山,只见童山光秃,寸草不生,地面皆是粗纱小石,飞鸟匿迹。这是中国最热之地,夏季是温度可达摄氏47.8度,地面最高度是70度,在沙窝里可以烤熟一粒鸡蛋。

当年唐三藏是如何穿越这个酷热没有人迹地带到西天取取经,真是不可思议。这里设了一支全球最大温度计,我们抵达时是36度,气温还好。

当地旅游局,特别设立了一个观光平台,供游客瞭望火焰山,设想非常周到。平台上有孙悟空,牛魔王,唐三藏师徒四人及铁扇公主的塑像。其中一些团友租骑骆驼,或乘坐骡子车到山脚去观光。

文莱的沈宗祥拍了一张骆驼的照片,在场的维族人向他要十元人民币,之后我们便可以任意拍摄了。在场地里,还有滑翔机供游客乘坐,可以从空中俯瞰火焰山的面貌。

9月4日 石河子成就 令人震撼1950年,王震将军属下的十万解放军向石河子挺进,部队不强占民地,于是选择了这片沙石的荒漠地带驻扎下来。

当时战争已经结束,王震将军决定军人转向开垦,以便自供自足,于是拉动了“军垦第一犁”,用赤手空拳,用血和汗的交织,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城市。我们在军垦博物馆,看到当年的一幕幕历史,可说是一首可歌可泣壮烈的史诗,这些官兵凭什麽毅力和勇气在这个充满沙石的荒漠上,建起一座全新的绿色城市,创造出“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

答案是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他们的国家,他们做出了牺牲。在生态绿洲石河子这个军垦第一城的介绍文中这么说到:“半个多世纪前,军垦战士铸剑为犁,在这片一望无垠的荒漠戈壁拉开了一幕让世人荡气回肠的壮举,他们的双手使高楼房舍平地起,荒漠变成万顷田,他们创造了戈壁变绿洲的奇迹!”是的, 这是一个奇迹!

今天在石河子的居民和干部都是这些军人的第二代,领导我们参观博物馆的讲述员则已经是第三代的人。石河子人口有62.52万,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占5,9%。

石河子已成为一个以大农业为基础,轻工业为主体工农结合的综合城市。在石河子可以感觉到这个城市的生命力,环保做得很好。因此它先后荣膺联合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也被称为“塞外江南”,“戈壁明珠。”

9月4日 喀什--丝路上的明珠


我喜欢听中国歌唱家戴玉强的歌,其中一首“喀什噶尔姑娘”,歌词说:“………你的身材就像路边的那颗白杨树………”从乌鲁木齐乘飞机抵达新疆南部的喀什时,我见了白杨树。原来白杨树是当地广种的防风树,树干挺直修长。用来形容女孩子的身材挺直健康也是很恰当的。

北疆的维吾尔族人称他们才是正统的维族人,南疆的维族人则认为他们才是正统。北疆和南疆的维族人相貌略有差别。据称南疆维族人的眼睛较大。

我们在乌鲁木齐乌洽会的喀什展区,就看到了一位标准的喀什姑娘(见图),她有一对水汪汪的眼睛,很是迷人。喀什市是历史名城,古有“丝路明珠”之称,是横贯欧亚大陆的重镇,从这里可以通往印度、伊朗、西亚和欧洲大陆。抵达喀什是就让人有不同的感觉,这是一个充满伊斯兰风情的城市,它也是维吾尔族文化的发源地。

喀什地区总人口400万人。喀什地区行政公署王勇智副专员等干部会见了一行人,王勇智说,喀什地区的维族人口占91%,汉族只占8%。喀什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是东西文化汇集之地。

他说,喀什的农业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开垦的土地已有1千亩,养育300万的农民。农作物主要是小麦、苡米、棉花,其他的瓜果非常多。因此喀什是农业大区。喀什的工业仍在起步,财政收入不敷,仍需靠中央支援。

喀什的目标是发展成为农业产品加工业,建材加工业,清真食品加工业及石油加工业等,此外它的定位也放在成为中亚、南亚商品物流集散地。如果东南亚企业家有意把他们销往中亚南亚的伊斯兰国家,喀什是一个值得投资设厂的地方。

在喀什的工业区,我们看见来自新加坡的金龙鱼食油就这里设厂。在喀什投资有各种的大优惠,单就建厂土地就零收费。

他说,中央经决定把喀什划定为经济开发区,展开特殊的经济发展。同时,中央也规划广州、深圳和山东三个城市对喀什进行对口协助。他希望喀什将在2020年与国家其他地方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下午采访高台民居和老城区改造项目,高台民居是建在黄土高崖上,建筑物全是用土木建成,里面蜿曲折的小路互相连贯,外人进人犹如八卦阵。这个老城区现有居民603户,皆有水电供应,人口2450人,人口密度非常高。

老城区的居民除了从事土陶制作作业以外,也从事绣花帽、刀具制作、皮革加工、防止、铁匠、缝纫等手工业。喀什市政府从1999年开始便启动老城区的重建工作,所新建的房屋保持原来的伊斯兰风貌,旧建筑物中可用的东西如门框之类继续使用。图片 Chong sp 134 :这是喀什市的街头景色,充满民族风情。

9月6日 阿克苏--清澈奔腾之水

下午从喀什乘了六个小时,466公里的火车抵达新疆中部的阿克苏,阿克苏市是一个美丽的的城市,无法想象到这个地方原来是一个狂风肆虐,黄沙蔽日的地方,如今却是林木环绕,绿荫葱翠,城市森林覆盖率达40.3%的城市。这完全归功于当地政府与人民成功种植防护林。

阿克苏在维族的语意是“清澈奔腾之水”,现在有“塞外江南”、“瓜果之乡”及“歌舞之乡”的美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阿克苏地区对外事办公室主任吾麦尔江.乃麦提于次日会见我们一行人时, 他说,阿克苏是一个绿色农业大区,饮水而得名的阿克苏共有冰川1298条,水资源丰富。现有耕地 920多万亩是一个中农作物生长。

根据资料,阿克苏是四大果品的出产地,吉:红富士苹果、香梨、薄皮核桃和红枣。吾麦尔江说,阿克苏不断调优农业结构,初步形成了300万亩粮食,400万亩棉花,400万亩果林,100万亩特色经济作物的产业结构布局。

阿克苏也是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阿克苏市第一小学,全校2千学生列队欢迎一行人,场面壮观非常。可这是一间全部是维吾尔族学生的小学,自2004年起采用双语教学,及汉语和维吾尔语。我们参观了学校上课的情况,发现老师在教汉语时,都用很生动的教学方法。

我跟一些五年级班的学生交谈,他们的汉语都间的很好,一行人度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午我们还参观了一个叫柯柯牙人工绿化工程,这一片为在阿克苏北部荒原,16年来,当地各族群众义务植树,已完成人工造林0.32万公顷,其中经济林0.19万公顷,防护林0.13公顷,共栽中树木289.7万株,吧荒漠变绿洲。

1996年联合国环境资源委员会考察列为全球500 佳境之一。晚饭后,阿克苏领导还陪我们到市区里的多浪河景观带去看夜景,阿克苏市民实在有幸,他们有这么美好的沿河公园作为休闲。图片 A ke su :阿克苏步行街一景。

9月8日 --9日 岂不是人间天堂?

从阿克苏乘班机回到乌鲁木齐,晚上我们会见了乌鲁木齐的领导,他们发表了乌鲁木齐的未来发展大计,并说在未来五年至至十年内之内,乌鲁木齐将朝向跨越式发展,贯彻中央订下的目标。市政府也设晚宴热情招待我们一行人。

市政府干部与中共市委都很年轻,在宴会上大家都高歌一曲,场面氛围高昂,晚会后余兴为了,大家还相约去卡拉OK再唱一番。

次日上午,我们乘车到距乌鲁木齐110公里外天山天池观光.天池位在海拔1980米处我们所乘的巴士直登天池旁的停车场,部分团友则选择步行上山。

天池是一个天然高山湖泊,湖面呈半月形,湖水清澈犹如一面明镜,湖边设有亭台水榭,宾馆餐厅,还有游船载客,环绕湖面一周。抵达天池是我们新疆行的最后一站,我和几位同仁坐在湖边的石椅上,感到近十天的奔波,现在松懈了下来,秋风习习,望着群山环抱,红男绿女穿梭湖边,咦!岂不是人间天堂吗?

总结

从9月1日到9日,我们从北疆到南疆及其中部城市,文中所记述尚不能概括行程我们的全部。我们见到真实的新疆,也可以看到中国中央政府六十年来在新疆的建设的确是花费很多心血,并有策划性的倾力以赴,不论是在基本设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成就非凡。

令我感动的我们所会见的干部都是年轻的一辈。年龄都在三十多,四十多岁,都是学有专长及实干的领导。新疆在中央及他们的各级领导的领导下,很肯定的在未来五年、十年里达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到时如果我们有机会再来,一定会看到一番不同的面貌,新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