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地名传奇

2012年10月21日星期日

我们都心系故乡啊! ---在玉射我们曾檫肩而过




文/吴仲达

郑文辉同学于8月17日在星云版发表“你们在何方?--那些年,我们同住在玉射”一文,引
起班上同学的极大回响,58年前的往事从心中深处唤醒,脑海里闪过一幅幅的画面,恍如就在昨日。那块孕育我们度过童年,学习和成长的土地,那条让我们嬉水忘却时光的母亲河--麻河,我们都心系故乡啊!

我们的童年里,有过日本军人进村,随家人逃入森林避难的模糊记忆。在日本投降,英军未登陆前险些发生排华事件,还有游击队短暂控制小镇的零碎印象;1948年的紧急状态,马共转入森林,乡区华人被集中到围在铁丝网的新村,使到小镇热腾起来的片段历史。

                      复杂的环境

紧急状态之后,英军来了,军队里有白人、黑人、有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人、有尼泊尔人、有沙劳越的伊班人等,还有马来军团,他们是来‘剿共’。英军也训练新村里的年轻人,给他们卡宾枪组织自卫团,晚上在村子里巡逻。然后村子里也有年轻人进入了森林,当了游击队。偶尔在晚上还听到自卫团和游击队在篱笆周围驳火的枪声。

我们就在这个复杂的环境,成年人皆心境惶惶情况下,到培英学校读书。学校在日治时期停课,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学校百废待兴,在侨贤们辛酸血汗的努力下于次年复办。我在复办第一年,也就是6岁时就随哥哥到学校念书,比任何人都早。

小学校长刘时清,一位非常严肃献身教育事业的好校长。学校的礼堂里,正面挂着中国国父孙中山的遗照,遗照两旁写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横幅是我们的校训:礼、义、廉、耻四个字。挂在孙中山对面墙壁上的是蒋中正的戎装照片。

刘校长每天都穿着中山装,他是国民党人,所以学生唱的是国民党的中国国歌,每周周会,刘校长会默念‘国父遗嘱’,学生也要跟着背这个遗嘱。。

战后镇上险些发生排华事件,还好我的父亲等两人获悉,夜奔到彭古鲁(马来村长)的家里告知,才阻止一批外来人的阴谋。过后每天都有身穿土黄色军服头戴军帽的人出现,那些在日治时期当汉奸的人都被他们处死。

                                                  实施紧急法令

1948年英国人实施紧急法令对付马共,马共转进森林。玉射的马共领袖李亚明是跟我们同住在一间店屋楼上,他家是开洗衣店,我的父亲的半间店是理发的。我的父亲和李亚明原本好朋友,我们家里还挂着他们两人的合照,因为他进了森林,我的父亲为了避开嫌疑把照片烧了,还搬出来另租屋居住。

次年,英国人在小镇的小河隔岸劈地成立新村,周边的华人乡民全部被逼迁到村子里,村子周围围了两层的铁刺篱笆。村民每天出外割胶,必须经过篱笆门,给军人搜身之后才出去工作,下午六点过后,篱笆门便关闭。

此后大量的军人进驻,与马共有关的嫌疑分子,李亚明的一家人都被遣回中国。森林里的马共面对粮食缺乏,加上英军和英联邦来的杂牌军围攻,马共经常被打死,尸体就摆在警察局门口让村民去观看。

到了50年代初期有些马共份子投诚,这时全村一早戒严,男丁被令到街上草场集合,投诚份子躲在装甲车里,对着小窗口,村民逐个排队面对小窗口,里面的投诚份子如在铁板上敲击几声,他便被军人推向一边,最后被送到集中营无年无日的监禁。这些人是被疑曾接济马共,但有些是冤枉的。

                                                  老师生活清苦

我们的老师都是从外地来,多数带着家眷。当年的老师待遇应该是微薄,生活清苦。对我们最有启发的老师是已故吴湘云,他是五、六年级的老师,教华文课,经常会跟我们讲一些日本侵略中国和中国抗战的历史,让我们幼小的脑袋懂得国仇家恨的故事。

在刘校长因患肺痨病逝世后,由吴老师接任校长。1953年我们这一班16人小学毕业后,大约有12人到8英里之外的利丰港培华中学念初中。其中大约五、六位日后成了小学老师,踏进报界的只有我和郑文辉,也因此我和他数十年来交往不断。其他同学大部分都几乎未曾谋面。在人生那短暂的六年过程就如檫肩而过,但我们的小镇小村青山依旧,绿水长流,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本文于2012年10月10日刊于《星洲日版》星云版副刊)

图1:这旧时的培英学校校舍。
图2:这是现在玉射的培英学校,旧时的校门还保留着。

图3:1953年12月我们这一班小学毕业时的合照,图中前排左起:王惠通老师,罗传文老师,苏永贡老师,吴湘云校长,华民事务官,董事长杨万泉,董事王光明及李木记。

中排左起:刘琪瑞老师,杨丽梅,杨若霜,李大智,谢昭敬,郑文辉,卢昌发,黄炳仙,我,刘文扁老师,陈良书老师。

后排左起:颜玉英,郑文通,刘进发,杨梦琛,郑楚育,谢昭钦,邓以发,谢树盛

1 条评论:

Edmund 说...


吴先生,
如何能读到您的【我写我乡】全集,对您所描绘玉射家乡的点点滴滴有深深的感触。
谢谢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