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地名传奇

2014年12月15日星期一

走读大美湘西(2)

凤凰古镇一景
      斜阳古道  凤凰古镇有忙可寻?


别了苗寨,下午我们回来凤凰古城参访,早一天我们是夜访古城,今天是看到凤凰古城的真面目,这是一个主要以土家族和苗族聚居之地,旅游业给他们带来新的生活和新的收入。
这个古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已经历300多年的风雨沧桑,和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的平遥古城媲美。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

在凤凰古城走过窄窄石板街里面见到一家家热腾腾小吃店,各种民族奇奇怪怪小吃,串烧烤等令人想坐下来大快朵颐。

排队准备乘坐小舟过江
步在街上有时迎面而来莺声笑语的苗家或土家姑娘,让你感觉到浓郁的的凤凰风情。

我们一行到了江边,排队乘搭小舟,到岸的另一端,在舟上看两岸的吊脚木楼,另有一番风味。这些吊脚木楼就如东南亚土人的河边木屋一样,那是称为高脚屋,莫非他们都是同源?

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城楼还是清朝年间所建,锈迹斑斑的铁门,久经沧桑,依然壮观。我走累了,坐在城门下的凳上,望着来往的行人,我来自很远的异乡,这里有梦可寻吗?

                                      访沈从文故居  寻《边城》旧迹


中国有一句广告词里这么写道:“凤凰在那里?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它概括凤凰的人文特色。

我们在凤凰古城参观沈从文故居,世人知道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这位中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是于1902年12月28日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

添加图片说明
这间至今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是沈从文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

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古城建筑特色,故居里保存了许多沈从文的文物,文稿都是用毛笔书写,他的小楷清秀工整。其中包括一台手摇的古董留声机。他在未写作前曾在城里税务局当一名小官。

参观沈从文故居后,我们在斜阳古道上步行,望着古朴的吊脚木楼,古城建筑散发一种无可比拟的幽香,街道两旁,看到许多染坊、制作银器饰物的作坊、土产店铺售卖手工精制的姜糖,还有手工艺品商店、书店等等。我和菲律宾同业王鸿渝在书店买了一本沈从文著的《边城》,书店老板慎重的在书本的后页盖上三个印章,其中一个是“沈从文故乡边城书社购书纪念”等。

在60年代香港严俊和林黛主演一套电影《翠翠》里的主题曲歌词;“摇船的姑娘你真美,茶峒呀找不到第二位¡¡”沈从文《边城》里的故事地点便是在茶峒。

茶峒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边界小镇,2008年已改名为边城镇。

                                         
                               芷江名扬四海    飞虎队让人起敬


受降纪念坊
28日我们一行到达怀化,别称鹤城,古城五溪,位在西部偏南,是中国东中部地区大西南的“桥头堡”。我们来这里主要是参访芷江日本受降坊、飞虎队纪念馆、侗族鼓楼和风雨桥。
芷江是中国唯一纪念抗战胜利标志性建筑——受降纪念坊、抗战胜利受降会场旧址。这里原是国民党空军司令部群力礼堂,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国民政府在此举行受降仪式。

芷江受降纪念坊为中国惟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建于1946年2月。纪念坊的领额是蒋介石所题的“震古烁今”四个大字。
日本受降地点仍悬挂蒋介石照片及国民党及民国国旗

柱上分别题写两副对联,中间一幅是蒋介石所题的“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

受降会场是当年中国陆军司令总部,何应钦办公室由三栋黑色双层木结构平房组成,呈长方“品”字天井型。何应钦当年的办公室挂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和“知足常乐”的座佑铭。这些原址都保留得很好。

这个湘西小小山城在抗战时期建有当时全国第二大秘密飞机场,中美空军混合联队500多架飞机、6000多官兵驻扎于此。

陈纳德将军
芷江的飞虎对纪念馆是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空军英雄陈纳德率领的空军飞虎队,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以芷江机场、云南昆明机场等为空军基地,对日本空军和地面部队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建立。

该馆2005年5月建成。由飞虎队纪念馆、空军作战指挥塔旧址和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旧址三栋建筑体构成。里面有那些为中国抗战付出生命的美国空军人员,馆外有一座陈纳德将军的泥色塑像,气势威严,让我们对这位将军和他的部下所做出的贡献肃然起敬。

在芷江的暂短时间里,我们也参观了侗族著名的鼓楼和远望一座风雨桥,这两种建筑物是侗族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建筑的飞檐翘瓦细细尖尖的向上翘起,这使我想起在印尼一些少数的民族屋角也是高高翘起,而且都是朝北,据他们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北方而来,莫非他们和侗族是同源?


侗族的鼓楼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拔地而起。将来我要注意印尼少数民族的类似建筑是不是也不费一钉一铆,里面是否也有一只大鼓。(待续)
侗族建筑风格和汉族大不相同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