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字为名的地方,怡保的‘红泥山’(Bukit Merah ) 在1952年开辟为新村,近打谷是产锡地,早年当地村民大部分为矿工、硫琅妹,少数务农、割胶等。在60年代曾发展成为制造皮鞋的中心,这是早年在吉隆坡、新加坡学成制鞋手艺归来的村民在村内开设鞋厂(实为住家式工厂),在辉煌时期曾有百家鞋厂。 红坭山半数村民从事和制鞋业有关的工作
目前该村万名人口中,有半数从事制鞋业和周边工作,鞋业已成为村内经济命脉;该区的高素质制鞋技巧和认真作业,已成功把优质鞋子出口到外国去。(注一)
红坭山抗毒扬名
红坭山新村(Kampung Baharu Bukit Merah)和太平区的武吉美拉(Bukit Merah)同一个马来地名,不过自从80年代爆发红坭山反辐射抗毒事件后,红坭山新村一夜成名,名响国际。
红泥山新村入口处在上世纪80年代,红泥山居民反辐射抗毒事件,经过10年的抗争,这间亚州稀土厂到了1992年才被怡保高庭下令关闭。这件轰动全国的事件,人们记忆犹新。
太平红泥山湖乐园景色迷人在太平的武吉美拉,这里有一个旅游胜地称为红泥山湖乐园( Bukit Merah Water Park ),它是霹雳州最新的旅游景点。这座水上乐园占地600公顷,它为全家人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水上活动及游乐设施。
同州的吉辇县也有一个也叫着‘红泥山’(Bukit Merah )的地方。
木蔻山岛小名气大
半岛地名有山字的地名还有槟城的‘木蔻山’(Pulau Jerajak)的小岛,在槟城本岛的东南面,面积362公顷。早在英国殖民地时代曾被用來隔離痲瘋病患,後來又被改成拘留所,大多数的扣留犯都是毒贩和私会党徒。1993年宣布关闭后,发展成为度假胜地。
木蔻山曾被用來隔離痲瘋病患
在吉打北部与泰国边界的小镇‘黑木山’,马来文叫 Kayu Hitam ,中文名字译的切贴。黑木山是购物天堂,也是欢乐的天堂,越过黑木山进入泰边境的丹诺市镇,妇女们购物兴会大起,男人则会因美女如云而狂欢,流连忘返,而商家却因客似云来而开心!
大山脚古老教堂
槟城威省的‘大山脚’(Bukit Mertajam),马来文 Mertajam 是一种大树的名称。大山脚圣安纳(St. Anne’s) 教堂是著名的古老教堂,建于公元1888年。圣安纳是圣母玛丽亚的母亲,也就是耶稣的外婆,每年的7月,该教堂都举行一连串的圣安纳庆典仪式及蜡烛环山游行以纪念她的生日,每年都吸引成千山万的国内外信众及游客蜂涌朝圣,成了北马最热闹火红的宗教节日之一。
在华人社会,大山脚最知名的是伯公埕盂蓝胜盛会,拥有北马最大尊的大士爷,在中元节火烧大士爷的仪式已有130年的历史。
近打县的Sungai Siput Selantan 华文俗称为‘石山脚’,早年客家人称为‘狮子山’。至于近打县的 Sungai Siput ,华文称为‘和丰’,这里过去有一头‘和丰之狮’,不过在2008年308大选的政治大海啸中被淹没,他就是前内阁部长,印度国大党前主席拿督三美维鲁。Siput 在华文是螺,Sungai Siput 是螺河之意,这里曾以盛产螺闻名。
和丰曾经有一个译名‘双溪丝不’,但华人还是把这个地方称为和丰。和丰名字的来源据说是百多年前这里是一个大矿场,矿场附近有一间招牌叫‘和丰’的杂货店,成为当地矿工光顾的小店,他们在这里见面喝茶聊天,交换信息。当大家在路上碰面是时,会问道:“去哪里?”回答是:“去和丰”,久而久之变成了地名。
和丰地标狮子山,貌似雄狮的山峰
提到和丰美食,到这里必须买的的是‘和丰萨骑玛’米黄色泽,有花生芝麻的香气,酥松有嚼劲的口感,这是当地姓丘家庭制作的美食。(注二)
本逸瀑布绝美
位于和丰原住民区的甘榜本迪(Pendeq)步行20分钟,可抵达一个气势非凡,景色绝美的本逸瀑布(Lata Penyel),近期在社交媒体窜红,成为霹雳州新崛起的旅游景区。从和丰市区出发,需要约1个半小时的车程才能抵达,幸整段路已是柏油路,而非泥路或沙石路。
本逸瀑布有原住民兴建供出租的竹屋
目前,已原住民搭好的旅舍包括藤屋(每晚80令吉)与竹屋(每晚60令吉),这里没有电源供应,晚上只点煤油灯,让游客回归自然,。(注三)。
武吉仕砵的著名食品‘福美腊饼
在柔佛州昔加末县有一个叫‘Bukit Siput’ 的地方,中文称为‘武吉仕砵’,早年也称为‘红牌新村’,由于当年路口有一条火车轨道,轨道的栅门上挂着STOP的红色牌子,村民称为‘红牌’,因而成了地名。此外新村地形如蜗牛,故有Siput之名,非盛产蜗牛。村民以客家人居多,早年彭姓人占80%。
注一:来源: perak.org
注二:来源:2016年9月1日星洲网‘生活志’。
注三:来源:2018年10月25日中国报霹雳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