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地名中有‘马’字的可不少,森美兰州仁保县的马口(Bahau),在早年华人移民还没来到这里之前,这是一个从麻坡通往彭亨北根的内陆的必经之地。
相传马口的地名来源是来自一句客家话的口头语,当时疾病流行,大家见面时都互问:“您好未?”大部分的回答是:“茫豪”,即客家话的“未好”。“茫豪”的发音演变成了 Bahau的地名。
马口猪头皮独一无二
马口有十大美食,排在首位的是猪头皮,这是马口独一无二的美食,配姜汁甜辣酱,色鲜味俱全,吃了保证会再回头。
有马之口,一定有马之身,在离开马口三公里向北的地方正好一个叫‘马身’(Mahsan)的地方,在木材贸易业没落之后,这里转向橡胶和棕榈的种植业发展。
猪头皮是马口排位第一的美食
有‘马身’,马尾何在?据称在距离马身向北16公里的亚逸依淡园丘。在十九世纪中叶,大量的华人从大陆漂洋过海来到南洋求以生计。他们利用河流川流于马口和马身之间,当他们抵达亚逸依淡时,发现路线形如一头马,于是便把此地命名为“马尾”。可是由于当地人为马来人居多,后来“马尾”一名就被摒弃了,这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证实,可是它却为这地名来源增加了不少趣味。(注一)
马之都不在半岛,而是在砂拉越州泗里街省,称为‘马都’(Matu),这是一个县,也是一个小镇。这个县有20个村落,人口大部分是马拉脑(Melanau)人,其次是华人。
‘马都’没有马,在丁加奴州的‘马江’(Marang)上也不见有马,这是一个清幽迷人的典型渔村,村内木屋林立,再加上海滩边婆娑起舞的椰树林,景色美得让人陶醉。‘马威’(Mawai)没有马照样威风凛凛。‘马威’位在柔佛州哥打丁宜县。马威距离哥打丁宜约16公里,地名来源有三:这是当地森林里一种猿猴的名称,叫着‘mawas’;其二是当地一支原住民的族名;其三是马来文的动力之意。
丁加奴州的‘马江’渔村绝美景色没有马可以照顾,那么‘马佬’就无所事事了。‘马佬’(Malau)位在吉打州古邦巴素县,这是一个原本热闹的小镇,因为这里是通往居林的主要路线,后来居林与华玲之间的公路通车后,这里寂静了下来,很多商人都搬家了。
马佬不再热闹变成寂静小镇三头马车拉大汉
三头马车拉着一个大汉子,场景很壮观,这地方在砂拉越的‘三马拉汉’(Kota Samarahan),三马拉汉是该州的第八省,成立于1986年。砂拉越大学,玛拉工艺大学都设在这个省里。
在三马拉汉附近有一个巴谷国家公园,公园面积只有27平方公里。尽管公园看起来很小,但它里面包含了沼泽森林,红树林,龙脑香林,精致的悬崖植被等等。公园里还有大约275只的稀有的长鼻猴,稀有长鼻猴仅在婆罗洲发现。巴谷还有一些很好的白色沙滩,
‘打马康’街上一排寂静的老店屋
如果你要打马的‘康头’,最好来三马拉汉省的‘打马康’(Tebakang),不过没有写包单你会找到‘好康头’!
三马当(Sematan)是砂拉越州最西部的的沿海小 渔镇,距古晋130公里,这里拥有该州最长的海滩。在岸外两个上文提到的龟岛群,大龟山岛( Pulau Talang Besar)和小龟山岛(Pulau Talang Kechil)。
吉打瓜拉姆达县有一个非马莫属的地方叫‘马莫’(Merbok),马莫是吉打州最悠久的新村之一,村内有105户人家,人口不足1千人,以华人占多数。
这里没有‘天马’,只有‘地马’。霹雳州的近打县的‘金榜地马’(也作‘金榜地傌),马来名是Kampng Timah,Timah马来文就是锡,此地原本就是盛产锡米之地,村民早年就是靠采锡米为生,90年代锡矿没落后,现在是木材生意红火,70%的木材出口到国外。
金榜地马的观音殿极其壮观
注一:来源:百度百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