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州的‘京那峇魯山’(Mount Kinabalu),华文也叫着‘中国寡妇山’,这座山仍是卡达山族祖先灵魂的安息之所,所以被当地人称为“神山’。
京那峇魯山是东南亚最高的山峰,高有4095.2米,每年增高約5毫米。“京那”(Kina)是當地卡達山語“中国”之意,“峇魯”為“寡婦”之意。沙巴许多神
奇哀艳和壮烈的故事与這座“中国寡妇山”有关。
相传在古代,一位中国的年轻商人来到浡泥(北婆罗洲),与当地一位美丽的卡达山族姑娘结为夫妻,婚后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这位中国商人北返回故里,临别前,许诺爱妻日后团圆,但这位中国商人回故乡后,渺无音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美丽的姑娘,站在高山上,远望北方,盼星星盼月亮,不见夫君归来,姑娘绝望了,跳入湖中殉情。
另一说,那位姑娘,望穿秋水,日日夜夜在海边盼望夫君归来,但思君不见君,最后她登上神山之顶峰,眺望南中国海上南来的帆影,终于望成石头,她永远守望在高山之巅,故称“中国寡妇山”。
每年10月在这里举行的“京那峇魯山国际登山赛”(Kinabalu Climbathon )被誉为‘世界最艰巨的登山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云集于此,共赴这项备受世界瞩目的赛事。
山打根被典当?
在东马沙巴州的次大城市‘山打根’(Sandakan ),在60年代伐木业最兴盛的时
代,山打根市面非常繁华,有‘小香港’之称,类似香港的茶楼天天顾客如云。当年伐木业大老板们集资开办一间夜总会,凡是港台著名的天王女星,吉隆坡还没到过,都先受重金礼聘来这里登台献唱。
将这个地方定名为Sandakan的是苏格兰人,后来在那里定居的德国人把它改名‘甘邦德国’(Kampong German)以及后来的‘伊罗布拉’(Elopura)意为“美丽的小镇”。但当地人坚持使用旧名称,于是又改回山打根的原名。
山打根的名字是来自苏禄语,山打(Sanda)是典当的意思,而‘根’字是接尾词。根据其字义,即是已被典当的地方,是不是当地人把这个地方典当给英国人,故而名之?
山打根的海边景色,热带情调十足
山打根是沙巴州第二大城市,人口不到50万人。早年依赖伐木业,如今是靠棕榈油,这是当地最大的工业。粤语和客语是这里华人通用的语言。
在山打根省的Tambisan ,华文称之为‘担比山’,这是一个小岛,英国人在1818年便控制这个小岛。这里渔产丰富,岛上居民90%是渔民。
担比山的水上人家卡达山人源自何处?
顺便提一下沙巴主要的原住民卡达山人(kadazan )和杜顺人(Dusun),其实他们原同属一支民族,不过卡达山人是居住在城市,杜顺族是在乡村。他们主要是信奉罗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少部分信仰伊斯兰。
卡达山族少女的穿著类似中国苗瑶族
至于华人和卡达山人结婚诞生的小孩称为Sino Kadazan(嘉华混血儿),他们的孩子虽带有华人姓氏,可以被列为土著,他们可以享有土著的特权,但据说只是被列为第三级的土著。早年在沙巴州内阁里的部长如 Richard Yap ,Malik Chua 都是嘉华混血儿,拥有华人的姓氏。
嘉华混血儿在华人新年时‘捞生’
笔者曾到过卡达山人的大本营兵南邦(Penampang),当地老华人说,卡达山人早年还没有信教以前,他们都过华人新年,家里也拜关公。
兵南邦的华人庙宇《福德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