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霹州拉律马当县有两个‘十八丁’,一个是太平东面‘乌鲁十八丁’(Ulu Sepetang),一个是太平西面的‘瓜拉十八丁’(Kuala Sepetang)。‘
‘乌鲁十八丁’是一个新村,早年华人人口还有数百人,如今剩下10多户,人口只有30至40人。留下来的华人因有地段耕种,或经营柑园。新村华小在2014年出现‘零学生’,学校获准他迁到赛城,经在2016年开学。
乌鲁十八丁华人新村由于华裔人口减少,成为以马来人居多的华人新村。
至于巫裔分布在甘榜乌鲁十八丁、甘榜武吉再也及甘榜武吉浮罗斯,约60户,人口200余人,印裔居住在甘榜迪拉查班、甘榜火车站、乌鲁十八丁新村,约30户,人口百多人。
在我国独立前,乌鲁十八丁已经出现综合小学,三大民族在共同的校园上课、共同上周会,各校校长轮流上台致词。
1952年的英殖民时期,新村建立了一排6间课室学校,国小、泰小及华小各获2间课室,而华小则命名为乌鲁十八丁联合华小。“当时,学生们一起周会、有共同的运动会,没有种族的隔膜。”
后来马来学生越来越多,国民小学于1990年迁往附近新校舍,联合华小如今因没有学生而迁校,因此,原校只剩泰文小学。(注一)
‘乌鲁十八丁’有一座堂皇的兴都庙,称为AiyannarTemple,成为当地的风光之一。
‘瓜拉十八丁’全马首条火车路
至于‘瓜拉十八丁’是一个靠海的华人渔村,旧名称为‘文德港’(Port Weld),早年是一个港口,1885年英国人修建一条火车路直通到太平,是全马最早的一条铁路,主要是用来运载锡米出口之用,火车站已经消失,当年火车声隆隆如今只遗下孤零零的石碑。这里有全马最大的红树林地带,占地400平方公里,也是世界第六大红树林区。此地是全马最大的蚶生产地,蚶极肥美,鱼、虾也都肥美更不用说了。
‘瓜拉十八丁’当年火车站遗留下来的石碑
‘瓜拉十八丁’已经发展成为旅游区,附近的炭窑、马当红树林保留区、萤火虫观赏区都成为景点。至于十八丁的海鲜是更受游客欢迎,许多知味的食客会在下午三、四点渔船返回时到来,到海鲜楼吃现捕现煮的绝美海鲜。还有十八丁咖喱面是十分出名的,在当地可说是无人不晓,有许多都游客慕名而来。
瓜拉十八丁渔村景色巴莪十九支’ 海南乡音不再
柔州麻属的‘新港十九支’,原称十八支,这紧急状态时期,这里的居民被迁到武吉甘密,后来改称为十九支,因距麻坡十九英里,现在已统称为‘巴莪新港’(Sinkang)。
‘新港十九支’街场至于‘巴莪十九支’距巴莪(Pagoh)仅1公里,在1951至1952年期间,当地村民约有300至400人,超过90%为海南人,因而有了海南村称号,而当时住在当地的其他籍贯村民,甚至一户马来人家的孩子也被“同化”,都能以海南话沟通。
而如今,一些屋子已空置,部分村民也迁至住宅区,相比之下,福建人的人口比率已较海南人来得多,方形成海南村内住着福建人居多的特色。居住在海南村的福建人,佔了超过60%,海南人则仅约30%。
‘巴莪十九支’大街一角
在海南村,尚有两口古井,村民已鲜少取井水饮用,偶是用来洗刷地面。两口古井是在海南村未有水源供应时,为村民的主要泉水之源。(注二)
英国人烧掉古田人的芭
雪州雪邦县的‘雪邦十九英里’(Sepang Batu Sembilan Belas),这是一个小镇。柔州丰盛港‘加亨十九支’,在1930年一批来自福州的古田人来到这里开芭种植,但在1950年紧急状态时期,他们的屋子全给英国人放火烧了,强迫他们迁居到加亨新村。‘
‘二十’字的地名有下霹雳县的‘二十碑新村’,该县也有一个在峇眼那督附近俗称‘二十三碑’的地方,马来名字是Selekoh,中文现称为‘实里阁’。 马来文Selekoh是弯角的意思,此地正是处在一条90度弯路之旁。
‘二十碑新村’入口处的牌楼、彭州关丹县的‘关丹马兰路三十五碑’,马来文是Paya Bungur。雪州乌鲁冷岳县的‘务叻港’,又名‘三百六吉’,马来文是Sungai Balat。吉打州哥打士打县的Jabi,华文称为‘五百廊’。
‘关丹马兰路三十五碑’有一个湖可供垂钓
注一:东方日报报道
注二:2015-01-07星洲日报报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